为促进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实验室近期举办了多场学术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旺教授、南开大学龙官奎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俞飞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玉星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新亮研究员、王静竹副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赵宇飞教授、海南大学董勤喜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李杰研究员、中南大学王秉教授、清华大学李晓雁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要兵研究员、苏州大学王雪东教授13位专家学者受邀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会交流。
韩旺以“跨/超临界流体混合与燃烧研究”介绍了在跨/超临界流体湍流混合燃烧方面的研究进展;龙官奎以“手性钙钛矿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介绍了通过传统“自下而上”的化学合成方法构筑手性钙钛矿,以及通过微纳加工的方法来构筑“自上而下”手性钙钛矿;俞飞以“刺激-响应静态框架材料器件研究”为题阐述了如何在分子尺度上通过调控COFs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李玉星以“输氢管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氢致失效理论与输氢技术难题。王静竹介绍了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诱导近自由面空泡通气现象;赵宇飞汇报了通过调控合成方法实现了不同厚度的LDH规模制备;董勤喜介绍了多年来自主研制的计算力学软件在爆炸力学、工程地质、流体力学、先进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新亮以“可压缩湍流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介绍了基于国产超算系统对可压缩湍流开展的系列大规模数值研究;李晓雁以“新型微纳米力学超材料的构筑设计、先进制备和力学研究”为题,报告了如何对新型微纳米力学超材料进行强韧化设计,并结合高分辨率的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相应的原型材料;王要兵讨论了储能电池中有机光电化学能转化材料、反应机制等;王雪东探讨了分子低维晶体的非共价合成中不同有机组分的晶格失配问题的创新路径。
这些报告内容涉及流体湍流混合燃烧、氢能安全、储能电池、微纳米力学超材料、防护材料等多个研究领域,与会师生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答疑,充分促进了学术交流与融合共通。